欢迎来到梓耕教育 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
梓耕京东旗舰店 梓耕天猫旗舰店 新手指南 登录 | 注册

扫码学古诗220320

古诗词诵读

寒 食①

[唐]韩 翃

春城②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③斜,

日暮汉宫④传蜡烛⑤,

轻烟散入五侯⑥家。

注释:①[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③[御柳]皇城里的柳树。④[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⑤[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⑥[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作者:韩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第一、二句写仲春景色,描绘了一幅白天清丽的飞花图,第三、四句则描绘了一幅傍晚祥瑞的轻烟图,且暗寓讽刺之意。诗人没有直接讽刺,而是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迢迢牵牛星①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②。

纤纤擢③素④手,札札⑤弄机杼⑥。

终日不成章⑦,泣涕零⑧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⑨一水间,脉脉⑩不得语。

注释:①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②[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③[擢]伸出。④[素]白皙。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⑥[机杼]织机。杼,梭子。⑦[章]花纹。⑧[零]落下。⑨[盈盈]清澈的样子。⑩[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赏析: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主要以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零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体现了织女饱尝分离的悲苦。这首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写织女思念牛郎的事,实际上是抒发人世间的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

十五夜①望月

[唐]王 建

中庭②地白③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作者: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代表作有《田家行》《古从军》《望夫石》等。

赏析:第一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借助栖鸦、冷露等特有的中秋月夜景物,呈现了一幅萧瑟苍凉的望月图。第二句紧承上句,借助诗人孤寂的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的凄凉,这句是全篇的点题之笔。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第四句写秋思的浓挚深沉,诗人不直接抒写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长 歌 行①

青青园中葵,朝露②待日晞③。

阳春布④德泽⑤,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⑥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⑦不努力,老大⑧徒⑨伤悲!

注释:①[长歌行]汉乐府曲题。②[朝露]清晨的露水。③[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④[布]布施,给予。⑤[德泽]恩惠。⑥[百川]河流的总称。⑦[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⑧[老大]指年老了,老年。⑨[徒]白白地。

赏析:这首诗用自然景物的变化规律,阐明人生道理。诗歌先写季节的变化,用春天和秋天的对比,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可贵;然后又用百川东流不复归作比喻,说明光阴一去不回。诗的最后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揭示了主题:一年中最宝贵的是春天,一生中最宝贵的是青少年时期;而青少年时期会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所以青少年应该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马 诗

[唐]李 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①月似钩②。

何当③金络脑④,

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③[何当]何时将要。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李贺有“诗鬼”之称,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赏析:这首诗以描写边塞战场的景象起兴,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报国壮志和情怀。诗的前两句写景,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后两句抒情,以“何当”设问领起,传达出无限的企盼,鲜明地表达了诗人意图立功疆场的强烈愿望。

石 灰 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①。

粉骨碎身浑②不怕,

要留清白③在人间。

注释:①[等闲]平常。②[浑]全,全然。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作者: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明朝名臣。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有《于忠肃集》传世。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诗人采取写实的表现手法,对石灰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石灰由“千锤万凿”到“烈火焚烧”,再到“粉骨碎身”,最终留下“清白”,仿佛一位奋斗者,历尽艰辛,终于实现其理想。

竹 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①尔②东西南北风。

注释:①[任]任凭。②[尔]你。

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擅画兰、竹、石等,以画竹成就最为突出,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赏析:这是一首写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前两句写竹子的特点,是状物;后两句写竹子的精神,是言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人用“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坚劲”“任尔”,充分表现了竹子在艰难、恶劣的境遇中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抒写了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采 薇①(节选)

昔②我往③矣,杨柳依依④。

今我来思⑤,雨雪⑥霏霏⑦。

行道迟迟⑧,载⑨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⑩知我哀!

注释:①选自《诗经·小雅》。薇,植物名。②[昔]从前,指出征时。③[往]指当初去⑥[雨雪]指下雪。“雨”,这里读yù。⑦[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⑧[迟迟]迟缓的样子。⑨[载]则,又。⑩[莫]没有人。

赏析:开篇“昔”字表明是回忆往事。“往”这里指出发,离开家。用“杨柳”来说明当时的季节是春天,而且风景秀丽,无限美好。第三句“今”和第一句的“昔”对比,意思是如今。“雪”指的是冬天,环境恶劣。通过对比,衬托作者悲苦的心情。“迟迟”叠音词语,说明行路速度慢,可以联想到是因为上一句中的“雨雪”缘故。“渴”“饥”写出了人极度的饥渴,回答了行程缓慢的原因。“伤悲”是全诗情感的总结,“莫知”更加强调了悲伤不被理解的强烈痛苦。让读者产生无限的同情之心。

送元二使安西①

[唐]王 维

渭城②朝雨浥③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④无故人。

注释:①[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位于渭水北岸。③[浥]湿润,沾湿。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著名诗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又兼通音乐、善绘画,宋代文学家苏轼曾称赞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赏析:《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王维的一位元姓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特在渭城送别。前两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氛围。风景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三四句是一个整体。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长途跋涉。因此,在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饱含了诗人全部的情感,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还有对远行者的体贴。整首诗意境清新,情真意切,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春夜喜雨

[唐]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②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③,花重④锦官城⑤。

注释:①[发生]使植物萌发、生长。②[野径]田野间的小路。③[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④[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⑤[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成都曾经是主持织锦的官员的官署所在地,所以叫“锦官城”。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呢?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三、四两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神地写出了它的润物无声。因为此时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五、六两句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是第二天的事。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全诗虽然没有出现一个“喜”字,但透过诗人的感受和想象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

早春呈①水部张十八员外②

[唐]韩 愈

天街③小雨润如酥④,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⑤,

绝胜⑥烟柳满皇都。

注释:①[呈]恭敬地送上。②[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③[天街]京城街道。④[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⑤[处]时。⑥[绝胜]远远胜过。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马说》《师说》《劝学解》等。

赏析:首句描写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的视觉效果,不仅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还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注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注释:[但]单单,只是。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文学素养很高,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有《范文正公集》传世等。

赏析: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两句写出渔民在风浪中驾着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异常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渔民辛苦劳作的同情。

泊船瓜洲①

[宋]王安石

京口②瓜洲一水间,

钟山③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①[瓜洲]在今江苏扬州一带,位于长江北岸。②[京口]在今江苏镇江,位于长江南岸。③[钟山]今江苏南京紫金山。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要作品有《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

赏析: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作者望远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动静结合,用得绝妙。最后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乡情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游园不值①

[宋]叶绍翁

应②怜③屐齿④印苍苔⑤,

小扣⑥柴扉⑦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①[不值]没有遇到人。值,遇到。②[应]大概,表示猜测。③[怜]怜惜。④[屐齿]指木屐底下突出的部分。屐,木鞋。⑤[印苍苔]在青苔上留下印迹。⑥[小扣]轻轻地敲。⑦[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作者:叶绍翁:南宋诗人,字嗣宗,号清逸,龙泉(今浙江)人。代表作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田家三咏》。

赏析:头两句紧扣题意“不值”,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进入园中观赏春花。诗人不直接写主人不在,而是用“久不开”来说明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破坏园中的景致。后两句写诗人看到墙头伸出的一枝红杏,展开新奇的想象:虽然园门紧闭,看不到园内景色,但仍能感到园内万紫千红的春色。本诗运用拟人化的写法写出了浓浓春意,既表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同时又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具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束缚,蓬勃发展。

 

卜算子①·送鲍浩然之浙东②

[宋]王 观

水是眼波横,③山是眉峰聚。④

欲问行人去那⑤边?眉眼盈盈处。⑥

才始⑦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②[送鲍浩然之浙东]词题,之,往,去。③[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④[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⑤[那]同“哪”。⑥[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⑦[才始]方才。

作者: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

赏析:这首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词的上阙着重写人,下阙直抒胸臆。末尾两句一反送别诗词中惯见的悲悲切切,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把春光留住,惜春之情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浣溪沙①

[宋]苏 轼

游蕲水②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③,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④暮雨子规⑤啼。谁道人生无再少⑥?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⑦。

注释:①[浣溪沙]词牌名。②[蕲水]在今湖北浠水一带。③[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④[萧萧]这里形容雨声。⑤[子规]杜鹃鸟。⑥[无再少]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⑦[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老去而悲叹。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鸣”,比喻时光流逝。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赏析: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情怀。下阕迸发出使人感慨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问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现象,以景生发感慨,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更多增值服务,请点击 [下载] 筛选,精彩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