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 万物有灵
古诗词诵读
四时田园杂兴①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
村庄儿女各当家④。
童孙未解⑤供⑥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②耘田:除草。③绩麻:把麻搓成线。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⑤未解:不懂。⑥供:从事,参加。
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其诗风格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今有《吴船录》《桂海虞衡志》等著作传世。
赏析:首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写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写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①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②,
彩丝穿取当银钲③。
敲成玉磬④穿林响,
忽作玻璃⑤碎地声。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③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④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作者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赏析一、二句写出了这个儿童的顽皮、聪明精灵。第三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第四句写发生的意外的情况。全诗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第二组 阅读策略
古诗词诵读
村 晚
[唐]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
山衔②落日浸③寒漪④。
牧童归去横牛背⑤,
短笛无腔⑥信口⑦吹。
注释:①陂:池塘。②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③浸:淹没。④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⑥腔:曲调。⑦信口:随口。
作者: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赏析:古诗的前两句写景:两个“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景象;写远山落日,用“衔”和“浸”,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倒映在水中的情形。绿草、碧水、青山、落日,色彩绚丽。后两句写牧童的活动,“横牛背”和“信口吹”生动地表现出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游 子① 吟
[唐]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②行密密缝,意恐③迟迟归④。
谁言寸草⑤心⑥,报得⑦三春晖⑧。
注释:①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②临:将要。③意恐:担心。④归:回来,回家。⑤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⑥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⑦报得:报答。⑧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作者: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赏析:开头两句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种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着两句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这里通过对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最后两句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第三组 民间故事
古诗词诵读
鸟 鸣 涧①
[唐]王 维
闲②桂花③落,
夜静春山④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注释:①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②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③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④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作者:王维(701-761),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赏析:诗的前两句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后两句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足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从 军 行①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③终不还。
注释: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③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作者: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诗的后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第四组 我爱祖国
古诗词诵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 甫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③妻子④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⑤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①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②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③却看:回头看。④妻子:妻子和孩子。⑤青春:指春天。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赏析: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第五组 习作单元
古诗词诵读
凉 州 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①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②山。
羌笛③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注释:①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②万仞(rèn):极言其高峻。仞,古时八尺为一仞。③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④杨柳:《折杨柳》的简称。北朝乐府《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此句化用其意。⑤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作者: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赏析: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①广陵②
[唐]李 白
故人③西辞④黄鹤楼,
烟花⑤三月下⑥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⑦,
唯见⑧长江天际流⑨。
注释:①之:往、到达。②广陵:即扬州。③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④辞:辞别。⑤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⑥下:顺流向下而行。⑦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⑧唯见:只看见。⑨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尽头。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这首诗,既没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多久,但收到的艺术效果却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诗味浓郁。
第六组 亲 情
古诗词诵读
乡村四月
[宋]翁 卷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④蚕桑⑤又插田⑥。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③子规:鸟名,杜鹃鸟。④才了:刚刚结束。⑤蚕桑:种桑养蚕。⑥插田:插秧。
作者: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工诗,为“嘉四灵”之一。作品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赏析: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宿建德江①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注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②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作者: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赏析: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第七组 美 景
古诗词诵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①醉书②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③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④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⑤。
注释:①望湖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②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③遮:遮盖,遮挡。④忽:突然。⑤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样开阔而且平静。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变化过程,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西江月①·夜行黄沙道中②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③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④社林⑤边,路转溪桥忽见⑥。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横斜的树枝。④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⑤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⑥见:同“现”。
作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这首词语言质朴,构思巧妙,选取的虽然都是乡间常见的景物,但通过精巧的组合,便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恬静自然、优美如画,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经典佳作。
第八组 读 书
古诗词诵读.
过①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②鸡黍③,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④,青山郭⑤外斜⑥。
开轩⑦面场圃⑧,把酒话桑麻⑨。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①过:访问。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村庄。②具:备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指鸡和黄米饭)。③黍(shǔ):黍子,去皮称黄黏米。④合:环绕。⑤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⑥斜:倾斜。⑦轩:这里指窗户。⑧场圃:场,打谷场;圃,菜园。⑨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这里泛指庄稼。
作者: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阳(现湖北襄阳)人。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赏析: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①逶迤腾细浪,乌蒙②磅礴走泥丸。
金沙③水拍云崖④暖,大渡⑤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⑥山千里雪,三军⑦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⑥岷: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等。
赏析:诗歌首联总领全诗,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想象奇特,夸张至极,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以此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颈联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尾联写了长征的最后阶段。
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笔力雄健,对仗工整,用词精当,仅用56个字,就把长征写得惊心动魄,有声有色,显示出诗人的豪迈之气。
更多增值服务,请点击 [下载] 筛选,精彩不容错过。
梓耕联系方(传真)
名师汇二维码
梓耕教育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