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宿新市①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②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③。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②[疏疏]稀疏。③[阴]树荫。
作者: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著有《诚斋集》等。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可爱的儿童。前两句点出了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路旁、树上的花落了,树叶还没长得茂盛。后两句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四时田园杂兴①(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②飞。
注释:①[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ɡ。②[蛱蝶]蝴蝶的一种。
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中兴,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诗人”。著作颇丰,存世有《石湖集》《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吴郡志》等。
赏析: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清平乐①·村居②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⑤,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②[村居]词题。③[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信州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④[翁媪]老翁和老妇。⑤[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稼轩词》。
赏析:词的上阕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画出“茅檐”“溪上”“青草”等事物,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绘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场布置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苍苍的老年人了。词的下阕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和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①,犹②有花枝俏③。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④时,她在丛中笑⑤。
注释:①[冰]形容极度寒冷。②[犹]还,仍然。③俊俏,美好的样子。④[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⑤[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段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
赏析:此词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绘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面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的风格。
江畔①独步②寻花
[唐]杜 甫
黄师塔③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④开无主⑤,
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①[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②[独步]独自散步。③[塔]墓地。④[一簇]一丛。⑤[无主]没有主人。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有《杜工部集》传世。著有《绝句》《春望》“三吏”“三别”等作品。
赏析:“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情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蜂
[唐]罗 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①,
无限风光②尽被占③。
采④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①[山尖]山峰。②[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③[占]占有,占据。④[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作者:罗隐(833—910),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唐代文学家。主要作品有《甲乙集》《谗书》《两同书》等。
赏析:诗的前两句以“不论”“无限”“尽”等词语,极言蜜蜂“占尽风光”,这是采用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后面两句做铺垫,使其表达效果更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后两句的感喟之中。“采得百花”显示出了蜜蜂的“辛苦”,而“成蜜”也即“甜”意。最后诗人用“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反复咏叹的句式,感慨蜜蜂一生除辛苦外一无所有。这里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施以无情的讽刺。这首诗以洗炼的语言,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现象,寄寓着诗人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独坐敬亭山
[唐]李 白
众①鸟高飞尽②,
孤云③独去闲④。
相看两不厌⑤,
只有敬亭山⑥。
注释:①[众]很多。②[尽]没有了。③[孤云]一片云。④[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⑤[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⑥[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州市。
作者: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赏析:前两句诗既写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看到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后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合之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怜的感情。“只有”二字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是诗人投身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芙蓉楼①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
平明③送客楚山④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⑤在玉壶。
注释: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西北,下临长江。②[吴]镇江在古代属于吴地。③[平明]天刚亮。④[楚山]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⑤[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作者:王昌龄(698—757),字少伯,著名边塞诗人,有“诗家夫子”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寓情于景,蕴藉含蓄,韵味无穷。
塞 下 曲
[唐]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①夜遁逃。
欲将轻骑②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①[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②[骑]骑兵。
作者: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著有《卢户部诗集》。
赏析: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写乌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很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入侵唐朝边境的游牧民族首领。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了战斗的艰苦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有力地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却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墨 梅
[元]王 冕
我家洗砚池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②。
注释:①[洗砚池]传说会稽(今浙江绍兴)蕺山下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由于经常洗笔砚,池塘的水都染黑了。②[乾坤]天地间。
作者:王冕(1310—1359),字元章,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擅长画梅。主要作品有《白梅》《梅花》《读史》等。
赏析:此诗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古人“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名的品格。
示 儿①
[宋]陆 游
死去元②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③同。
王师④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⑤。
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③[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赏析:《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国家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中,“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为激昂。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他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题临安①邸②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③。
注释:①[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②[邸]旅店。 ③[汴州]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
作者:林升生卒年不详,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代表作品《题临安邸》《长相思》。
赏析: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景色,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山居秋暝①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③,王孙④自可留。
注释: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歇]尽。④[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赏析:这是一首写山水的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枫桥①夜泊
[唐]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②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有姑苏山而得名。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作者: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唐代诗人。他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赏析: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
己亥杂诗①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②恃③风雷,
万马齐喑④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注释: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②[生气]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作者: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在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赏析: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又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改革,呼唤着未来。
长 相 思①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②那畔③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④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①[长相思]词牌名。②[榆关]山海关。③[那畔]那边,这里指关外。④[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改名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著作:《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等书。
赏析:词的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描述心情。词人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词的下阕侧重写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全文选取的都是十分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这首词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怀。
更多增值服务,请点击 [下载] 筛选,精彩不容错过。
梓耕联系方(传真)
名师汇二维码
梓耕教育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