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梓耕教育 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
梓耕京东旗舰店 梓耕天猫旗舰店 新手指南 登录 | 注册

第21课 推荐阅读220810

21.《庄子》二则

一、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

【阅读思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

(2)庄子持竿不顾(     )

(3)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     )

(4)吾将曳尾于涂中(     )

2.翻译下列句子。

(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2)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3.庄子是用什么办法说服两位大夫的?

【答案】

1.(1)派 (2)回头看 (3)拖着 (4)泥,泥巴

2.(1)楚王派两位大臣先行前往(传达他的意思)。 (2)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

3.他以楚国神龟的例子作比,形象地说明自己不愿当官的思想,很有说服力。

【参考译文】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两位大臣先行前往(传达他的意思),说:“(楚王)愿用国内政事劳累您!”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饰覆盖着它,用竹箱装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而为了留下骨骸来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宁愿像龟一样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二、庄子·天下(节选)

惠施多方①,其书五车,其道舛驳②,其言也不中③。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④人之心,易⑤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⑥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人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⑦此其柢⑧也。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南方有倚人⑨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⑩,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⑪也。

【注】①多方:知识渊博。②舛驳:错乱驳杂。③中:得当、恰当。④饰:这里有蒙蔽之意。⑤易:改变,更换。⑥囿:局限。⑦为怪:制造奇谈怪论。⑧柢:根本。⑨倚人:怪僻而不合于世俗的人。⑩以反人为实: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真实的。⑪不适:不合。

【阅读思考】

1.请用“/”标出文段中画线句的停顿(不少于两处)。

惠  施  日  以  其  知  与  人 之  辩  特  与  天  下  之  辩  者  为  怪  此  其  柢  也。

2.文段中,庄子批评惠子“其言也不中”,那么惠子言辞不当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

1.惠施日以其知与人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

2.①学问错乱驳杂,自己都不一定能说清楚;②喜欢制造奇谈怪论;③不顾事实(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是真实的),热衷于在口舌上胜过别人(热衷于博取辩胜别人的名声);④自高自大,自以为最有口才(辩才);⑤回答别人的问题时不假思索,东拉西扯。

【参考译文】

惠施懂得许多方面的学问,他的著述多达五车,但他的学说却错乱驳杂,他的言谈也多偏颇不当。

桓团、公孙龙等善辩之流,蒙蔽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的心意,能够堵住别人的嘴,却不能折服人心,这就是辩者的局限。惠施每天用其心智跟人辩论,独自跟天下的辩者制造出这么多奇谈怪论,而上述就是他们争论的大体情况。不过惠施的口总是说个没完,自以为最有才。南方有个奇异的人名叫黄缭,向他询问天为什么不会坠落、地为什么不会塌陷,询问风雨雷霆形成的原因。惠施一点儿也不谦逊立即回应,不加思索地就做出答复,广泛阐述事物的规律与原理。说起来絮絮不绝,话多而无休止,还认为说得太少,把许多奇异的东西也添加进去。他处处违反人的实情,却一心求取超人的名声,因此他总是跟众人不合时宜。

 

 

三、《呻吟语》节选

吕 坤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

【阅读思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留以为梁(     )  ⑵乃尽湿之(      )

2.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1)作为,做成 (2)全,都

2.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病,嫌弃。句意为: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故选C。]

3.事物都自有它合适的用途。   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参考译文】

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来可以做成房梁。”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家僮说:“留下来可以做栋。”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止是木料呢!”

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我说:“炭太少了。”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岂止是火呢!”

 

四、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

【阅读思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劈、击

C.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下

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答案】

1.D(解析:“盖”通“盍”,何,怎么。)

2.B(解析:“以”,介词,凭、用;A项,“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为”作介词,“替、给”;“为之踌躇满志”中“为”作介词,“因为”。C项,“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中的“而”表转折关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中的“而”表修饰关系;D项,“进乎技矣”中“乎”作介词,“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乎”作介词,“对”。)

3. C(解析: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

【参考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盖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汤时的《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你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更多增值服务,请点击 [下载] 筛选,精彩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