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回忆我的母亲
一、回忆我的父亲
(2021·盐城盐都区期中改编)
①过中秋了,才觉得,家,是实实在在地少了一个他。
②我又开始怀念父亲。
③那年月圆时,他还躺在病床上,嗯嗯唧唧地熬着秋天。他说腿酸疼无力,我说,那是沉重的煤块给压的,你这老矿工干活比谁都认真,你就不懂给自己卸点力?他说,肚子疼,不舒服,我说,你吃了一辈子的苦,吸进鼻孔的是煤灰,吞进肚里的是委屈,咽进心底的是劳累,剩菜是你吃的,残汤你不舍得倒,你这肚子,怎么会舒畅?他说,心闷闷的,上楼梯直喘气,我说,你担心了那么多年,风吹草动你都睡不着,油盐酱醋大小五张嘴全在你磨损的肩上,每个孩子你都省不了心,你又不能像母亲捶胸顿足还能哭上几嗓,积压了那么多的心事,你的心脏能好到哪去?他说,眼睛越来越糊涂了,记性也差了好多,我说,你前辈子都在黑暗中摸索,都泡在苦水中拉扯我们姐弟仨,我们走多远你都望得到,心事藏多深你都想得出,到老了,就不得给你点儿浑浊?他听了,觉得也对,就蜷着身体,乖乖地躺下。他望着穿梭如走马灯的白大褂,眼里明显有种忧伤。我捏捏他手,树皮一样粗糙的手。“有我呢,你儿子能着呢!”他便松弛下来,笑得像个孩子,昏暗的眼窝里盛满了满足。
④有我呢,是的,我在!小时候,他常常那样地站在瘦弱苍白的少年面前,宽厚的肩,敦实的身躯就是我信心和安全所在。现在,该我来站立了,你也该做回孩子了。
⑤我望着他微闭的眼,看树叶金黄,看月色慈祥。
⑥偶尔,他露在床沿的手指会轻轻动弹,像要探寻什么。我歉意地伸出手,他的手指就搭在我手掌 ,仿佛飘忽的船回到了停泊的湾。我听他平稳的呼吸,夹杂几声呻吟,我甚至有种幸福,我已成为他的岸,我还要成为你的堤,我在,你的生命之水就不会散失流枯。
⑦可是,他终究是走了,我浓浓的悲伤也没能系住他的飘荡。年初,在冬天的冷雨中,他带走了他所有的季节,回到了埋着他的父亲的那块地里。从此,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爷爷的身份,就永远地空缺了下来。而我们的中秋再不需要月亮,心早已经被硬生生地撕开了一个洞。
⑧“东,阿爸要是没了,你会想他吗?”
⑨那个秋天的黄昏,他俯身在电饼铛前,熟练地拨弄着麦饼,这样说给我听。用的是“他”不是“我”,仿佛在说一个很遥远的人!他怎知道,在我学着艰苦地做父亲后,在我尝尽人世沧桑后和疼痛后,他早已经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了,这份存在丰盈真实,尽管我从来没有表达过!说完了,他转过脸,多少有些凄楚。莫非他预知了下一个秋天,他要收走自己的脚印?那时,我没多想,我从没想过做事麻利较真的人,会那么快地离开我。
⑩“东,阿爸要是没了,你会想他吗?”
⑪想,我拼尽时光地想!
⑫想他走过的路,想他吃过的苦,想他喊过的河,想他暖过的土。落在高高的井架上的雪想他,荒在深深的巷道里的煤想他,锈了时光的车轮想他,蜷了岁月的椅子想他,掉了漆的墙壁,剥落了色的地板,还有他的阳台,他的菜园,都想他。想他,一低头,我仿佛就能看到我的身体里裂开一条河,他是河上漂远的光,看着我,却在微笑地退去,幽暗里,尘埃披离而落,寂静无声。好多次,我的黑夜就溅落到这样的思念。我梦到他,他或在墙角修补锄头,或依在远处看着他熟悉的边边角角,我一高兴,叫他“爸爸”,他就立刻闪去,天空隐没了所有的星光。
⑬那里还有季节吗?那里,也过中秋吗?若有,谁是你的月亮?
⑭我恍恍惚惚地看天,天阴郁着脸,地上的河汇集了诸多雨水,也在缓缓地流。我静静地站着,我的身影叠印于天空、泥土和河流上,我听到河流远去的声音,那是一个熟睡的老人,梦境里发出的鼾声……
⑮这个雨夜,我的思念挂在天上,做月亮。
【阅读思考】
(1)文章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回忆了父亲的生前往事,刻画了一个令人尊敬的父亲形象,联系文章内容,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父亲的性格。
内容 | 父亲性格 |
吸进鼻孔的是煤灰,吞进肚里的是委屈,咽进心底的是劳累 | A |
剩菜是你吃的,残汤你不舍得倒 | B |
(孩子)走多远你都望得到,心事藏多深你都想得出 | C |
(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说说第⑮段的作用。
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中画线的部分。
想他,一低头,我仿佛就能看到我的身体里裂开一条河,他是河上漂远的光,看着我,却在微笑地退去,幽暗里,尘埃披离而落,寂静无声。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⑨段画线句,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文章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和链接材料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
(1)A吃苦耐劳;B勤俭节约;C关心孩子(意思对即可)
(2)①内容上:“思念”一词直抒胸臆,点明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将无形的思念之情化为有形的月亮,意蕴丰富,余味无穷)(意对即可);结构上:总结全文,点题。
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想念父亲时异样的感受夸张成“裂开一条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我”对父亲极度的思念。
(3)链接材料和本文中画线句子都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链接材料揭示了母亲高尚的品德和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敬仰之情;本文画线句子写出父亲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爱戴之情。
二、示 爱
(2021·铜仁中考)
①女儿常常给我灌迷汤。我的文章写好了,念给她听,她总是再三赞叹:“妈,你写得真好!你真的好棒哦!”
②听完不算,还要把稿子拿过去,自己再看一遍,一副爱不释手的模样,使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③我偶尔买了新衣,在镜子前顾影自怜时,女儿总在一旁全程参与,并不厌其烦地给我打气:“这件衣服真好看,以后你不穿了,不要送给别人,就送给我好吗?”
④家里的白板上,不时地会出现一些道谢或道歉的话,甚至一些示爱的文字。有时,在学校上了一天课,精疲力竭地回家,看到女儿上学前在白板上留了这样的话:“亲爱的爸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女儿敬上。”
⑤霎时间,疲累全消,觉得人生并非毫无意义。
⑥那年,父亲过世已有一段时日,母亲心情抑郁,寡言少语,为了排解她的寂寞,我们接她北上和我们同住。母亲一向手脚伶俐,在那一段时日里,她总是抢着帮我做饭。我当时除教书外,还得去上博士班的课程,有了母亲的帮忙,我少操了不少心,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精神上都受益良多
⑦一日,我在理工学院教完早上的四节课,又赶着下午两点去东吴大学当学生。在驱车回家的途中,我想起这些日子来,每次急匆匆地踏进家门,母亲总会及时端出热腾腾的新鲜饭菜,相较于以往潦草的简餐,有母亲在的日子,实在是太幸福了。而我尽管早就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从来未曾向母亲表达内心的感受呢?我不是常常因为女儿的甜言蜜语而觉得精神百倍吗?难道我的母亲就不想听她女儿的感谢吗?
⑧车程蛮长的,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勇气。我决定一进门就启齿,然而,当房门一打开,母亲绽开笑靥,朝我说:“回来了!吃饭啰……”
⑨我突然一阵害羞,因而错失了最好的时机,我觉得有些懊恼,决定再接再厉,我安慰自己:“没关系,第一次总是最难的,跨过了这一关,以后就简单了。”
⑩吃饭时,我一直在伺机行动,以至干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几次答非所问。母亲奇怪地问我:“你今天是怎么了?为什么奇奇怪怪的?”
⑪我开始佩服女儿了,她为什么总能把感情表达得如此自然,一点儿也不别扭,而我却这般费力!
⑫饭吃完了,我还是没说,心里好着急,再不把握机会,这句话恐怕只能永远藏在心里了。我低头看着碗,勇敢地说:“妈!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四十几岁的人,中午还有妈妈做了热腾腾的饭菜等我回来吃。”
⑬我头都不敢抬地很快说完,也不敢去看母亲的表情,便急急地奔进书房,取了下午要带的书,仓促地夺门而去,心情比当年参加大专联考还紧张。
⑭那天傍晚,我从学校回来,母亲已在厨房忙着,我悄悄地打开门进屋,发现自从父亲过世后就不曾开口唱歌的母亲,居然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在厨房里边打点着菜,边唱着歌。
(摘自《廖玉惠:人生情感散文》)
【阅读思考】
(1)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在示爱过程中心理变化的词语。
房门打开,母亲朝“我”笑时,“我”是 的→吃饭时,“我”心不在焉,内心是 的→吃完饭,仍没说,“我”是 的→最后,“我”勇敢“示爱”,夺门而去时,心情是 的。
(2)文章标题为何取名为“示爱”?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3)文章末段画线句中的“居然”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发现自从父亲过世后就不曾开口唱歌的母亲,居然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在厨房里边打点着菜,边唱着歌。
(4)文章主要写“我”对母亲示爱,为什么开头还用一定篇幅来写女儿的表现?
【答案】
(1)害羞 别扭 着急 紧张(顺序不能颠倒)
(2)①“示爱”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示爱展开的。 ②“示爱”重在“爱的表达”,是本文的主题,而“母爱”仅指“母亲的爱”。“示爱”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自己付出良多的亲人不仅要从行动上爱他们,还应该把这种爱用语言传递给对方。③文中的“示爱”并非人们习惯上认为的男女之间表达爱意,这与文章内容形成了反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不能。理由:“居然”有出乎意料之意,突出了“我”不敢相信母亲又恢复唱歌习惯的惊讶,也突显出“我”的示爱对母亲心境上的影响。删去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4)①女儿的赞美和示爱,让“我”感受到了爱与温暖以及人生的意义。这为下文“我”想到向母亲示爱做铺垫。②正是女儿的甜言蜜语,促使“我”反思自己的不善表达,教会我“爱要趁早说出来”。从这种意义上说,女儿成了“我”的情感导师。
③女儿向“我”示爱,“我”也学会了向母亲示爱,爱意与温暖在三代人之间传递,加强了文章主题的表达。
更多增值服务,请点击 [下载] 筛选,精彩不容错过。
梓耕联系方(传真)
名师汇二维码
梓耕教育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