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白杨礼赞
一、柳丝长
(2022·扬州广陵区期中)
马 浩
①树木之中,我偏爱柳。
②喜欢某种事物,有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就说这柳树,何时何地,与其初相遇,怎么喜欢上的,我实在没有什么印象,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绝不会在诗文里,那是后来的事了,纸上的柳,烟色朦胧,如梦。
③有时,记忆似乎亦如梦,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雾里看花。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孩童,爬到家门前的老柳树上,环抱粗的树干,皲裂的树皮,沟沟壑壑的,黢黑,枝干盘结遒劲,一如枯墨写意,柳枝亦非柔弱的垂丝,而是翘起头来,向上生长,那时,在北方的乡村,好像少有垂柳的身影。
④柳似乎比别的树木对季节的变化更敏感一点儿,春意还隐含在寒风中的时候,柳便已觉察到了,开始泛青吐芽,嫩绿的柳枝在树上摇动着手臂,似在招呼着孩童。于是,小孩子们就忘记了寒冷,纷纷爬上树,折柳做柳笛。
⑤儿时的乡村,似乎随处可遇柳树,门前院后,池塘路边,河畔堰头。春日,柳笛无腔,吹的是童趣,悠悠的柳笛声中,水牛在河滩悠然地啃草,此时,可以坐在牛背上,亦可以跟随牛的左右,看着牛伸出大舌头卷草,河水缓缓地流淌着,倒映着披头散发的柳影。
⑥夏日,用细柔的柳枝编成柳帽,顶在头上,俏皮活泼,平添几分童趣。编柳帽好像是无师自通,不知因何,我始终觉得,编柳帽是跟电影里学的,或是受电影的启发,战斗片里,解放军叔叔都会戴一顶树枝编的帽子,埋伏在草丛中,小孩子看着有趣,就学着编。至于,为何用柳枝做材料,那就有些说不清了,估计一者是柳树多,再者是柳枝柔软。
⑦柳树,有着极强的生命力。随便找来一根鲜柳枝,把它剁成一拃多长,插在田边地头,不用问,它自会生根发芽。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用柳枝插一圈篱笆,不经意间,就长成了大树。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我怀疑他那宅边的柳树,就是当年插的篱笆。新鲜光滑的柳枝,栽到土地里,不久,便会吐芽冒枝,撑起一方浓荫。有时,柳树成材了,砍伐下来,为了不让木材干掉,把它丢到水塘里,树干就会在水中发芽。暑日,在池塘里戏水,骑在长满绿枝条的树干上,以木为舟,似乎可以缘木求鱼。
⑧初夏,柳树吐絮,纷纷扬扬,随风在地上打着滚,滚成一卷一卷的,捧在手上,漫无目的地抛向空中,乐此不疲。柳絮飘飞时,或让大人觉得心烦,对小孩子来说,却充满了莫名的欢愉,那种轻柔、素洁、空蒙、梦幻,无疑是孩童心情的写照。柳絮如雪,又比雪花更飘逸、更洒脱、更有生机、更随心所欲。晋代谢安,在一个大雪纷扬的雪天吟出一联:“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对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是懂雪的,更懂柳絮。
⑨后来,走出家乡,来到江南,见到了轻扬的垂柳,有几分陌生,又有几分欣喜,在我的知识谱系中,柳的家族又多了一名成员,却莫名地联想到家乡有种柳树,学名杞柳,乡人用以编制簸箕,故我们都称之为簸箕柳,儿时,曾在簸箕柳林中玩捉迷藏。
⑩植柳可以邀蝉。蝉,天生喜欢柳,家乡人把还未蜕变的蝉唤作截柳龟,用小麦粒嚼成黏胶,用以粘知了,是少年时的一桩趣事。这种乐趣,可以说是柳赠予的。
⑪读书时,纸上的柳,更是摇曳生姿,在这里就不去说了。
【阅读思考】
1.作者回忆了与“柳”相关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文章在写作时,引用陶渊明和谢道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4.文章第②段和最后一段都提到了“纸上的柳”,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
1.爬柳树、吹柳笛、编柳帽、捉迷藏、柳树旁粘知了。
2.引用陶渊明的故事,使文章生动有趣,侧面表现了柳树的生命力强。引用谢道韫的故事,突出了柳絮的洁白、可爱、洒脱、有生机,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柳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对春意的敏感,它萌芽早,给孩童们带来了无限乐趣。
4.全文由“纸上的柳”,引出下文对梦幻般的记忆中的柳树的描写,又以“纸上的柳”作结,结束对柳的回忆,可谓匠心独运,使文章前呼后应,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同时强调了作者对柳树的喜爱,并不是因为书上把它描绘的摇曳生姿,而是因为故乡那些给作者童年无限乐趣的实实在在的柳树。
二、竹笋印象
仇士鹏
(2021·遂宁中考)
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试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蔬伊何,惟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候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
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
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选文围绕竹笋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补全。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我们”当年在食堂吃笋。
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我”饮竹笋汤,又与自然达成了默契。
第五件事:
2.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从修辞的角度)
3.第⑨段先说“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后面又说“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当前,一些青少年衣食富足,未经风雨,也没有了“竹笋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当代青年应如何重拾“竹笋”精神。
【答案】
1.第一件事:高中同学贴竹笋照片,写座右铭激励自己。 第三件事:母亲教育“我”要像竹笋一样有冲劲,不招摇。 第五件事:“我”看父亲挖竹笋。
2.(1)“猛地”“捅破”“一跃”等词语,形象、准确地写出了竹笋破土而出的果敢与力量,表达了作者对竹笋的赞美之情。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赶着一个”“拱手”等赋予竹笋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雨后生机勃勃的特点,赞扬了竹笋不甘人后的精神。
3.说“没有了默契”是因为“我”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不能发现土里的竹笋;说“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是因为“我”看到父亲能很快找到竹笋,并在品尝竹笋汤的时候,唤起了“我”一直以来对竹笋励志和积极的印象,又重新和竹笋达成了默契。
4.面对学习,要不断积蓄,厚积薄发;面对困难,要坚忍不拔,顽强拼搏;面对目标,要坚定不移,不改初心;做人既要踏实、谦逊,又要抓住机会,敢为人先。
三、树 祖
贾梦玮
(2021·新疆中考)
①我喜欢看树,特别是古树。每一次与古树相见,我总觉得是受了上天的眷顾与恩典,否则千载悠悠、芸芸众生,凭什么我们就能相见。那些古树,几百年、上千年地活在世上,那要经历多少、怎样的时光?与古树对视,树当然不会改变,但看得久了,看树的人不由自主地有了变化,把自己看成了一棵树。
②树不再是“他”,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你”。
③甘肃平凉多山,多树。平凉的树,都富生气,而且活泼可爱,那是因为他们的老祖仍健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树们因此都是孩子:在老祖慈爱的目光下,他们都有小儿女的姿态。
④我们特地去甘肃平凉拜望被称为“华夏古槐王”的树祖。在黄昏时分,我们登上半山腰,蓦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虽然他头上没有皇冠,但那巨大的树冠一下震撼了我——皇冠是人为戴在头上,而树冠再壮观,也是从自己的身体里长出来的。品种是国槐,主干胸围十米多,七八个成人才能合围,树冠东西、南北宽都将近四十米,占地面积近两亩。有八大主枝,相互交缠,基围最小的也有三米,最大的近五米。躯干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五倍子等树种以及小麦、玉米等多种植物。都是“啃老族”。
⑤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三千二百年前,那还是商周,不知秦汉,无论魏晋,更不要说唐宋元明清了,如今的我们要花好大的劲儿、用多种参照系才能想象他的“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绕树三匝,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
⑥当地朋友在树祖跟前放了桌子、板凳,摆上了水果、瓜子、茶水,我们坐着看树。树祖已经成为独特的具体,有他的前世今生,成了相对于我的“你”。树也有自我意识吧,那样,我也可以妄想成为树祖的“你”,我和你!我用眼睛听你,用耳朵看你,并用“心”转换意念,揣摩你。
⑦想当年,不知是何人栽下了你,或者只是一只鸟遗落了一颗种子、无心长成了你?三千多年来,你经历了太多的朝代更迭,多少风雨、彩虹,那都不算什么。多少暴风、雷电、地震、山火、虫害,你是怎么活下来的?此处在半山腰,古代应该人迹罕至,人为破坏不易。雷电因旁有山峰,击中你的机会减少;扎根处在宽阔的平地,地震不能把你震塌。“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你是怎样幸运地一次次躲过了刀斧之灾?根仍在汲取,叶仍在吐纳,空气和土壤一定是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南方水阔,北地风多”,一年又一年风的嘶吼,都未能拿你奈何。
⑧我就这样看着你,珍惜与你相处的短暂时光,虽然我根本没有资格跟你讨论“时光”。四周山峦逶迤,树木葱茏,山风来过,树声哼吼,贯通肺腑。懂树的朋友说,这里一定有充足的地下水源,你四处探路的根须早已与地下水源接通,至少三千多年来从未枯竭。
⑨古树从来不是孤独的,你一定不是单个的存在。这里的树活得长,有风气、有遗传。在离古槐王直线距离不到两千米的地方还有一棵年龄相仿的国槐。大概是在历史上受了雷击,那棵树只有半个身子还活着,活着的半个身子倒也是生机盎然。我想,千百年来,你和这位“半身不遂”的兄弟,一定有着独特的信息系统,天上、地下,想必一直互通着信息。天上有风信、地下有根须的脉冲,你们并不寂寞。
⑩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千二百年,这样的情形似乎以后也不会改变。想象你们的未来,我有担忧,居然也有信心。
(摘自《新华文摘》2021年第2期,有删改)
【阅读思考】
1.阅读全文,概括“树祖”的特征。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中对“树祖”的称谓先用“他”后来用“你”,简要分析原因。
4.“树祖”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结合全文,探究“树祖”的象征意义。
【答案】
1.高大、粗壮,古老、健康,坚强不屈。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祖”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叹之情。
3.用“他”而不是“它”,表达了“我”对“树祖”的尊敬和倚赖之情;用“你”,更直接亲切地面对面交流,表达了“我”对“树祖”的敬仰。
4.古树对儿女们慈爱,是儿女们坚实的后盾与倚靠,象征着老人对儿女的疼爱、无怨无悔地付出;古树历经风雨和灾难,仍坚强不屈,象征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树不寂寞,与树之间心意相通,也即人与人之间要兄友弟恭,相亲相爱。
更多增值服务,请点击 [下载] 筛选,精彩不容错过。
梓耕联系方(传真)
名师汇二维码
梓耕教育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