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梓耕教育 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
梓耕京东旗舰店 梓耕天猫旗舰店 新手指南 登录 | 注册

第18课 中国石拱桥230601

18 .中国石拱桥

一 恩施州的风雨桥

2019·恩施八年联考)

风雨桥兴时于汉末唐代,这种历史悠久、造型独特的木质古建筑,极富民族气质。恩施州的风雨桥是与吊脚楼齐名的恩施州民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风雨桥又叫凉桥,因桥上建有廊、亭,可供行人乘凉、休憩、避风雨而得名。恩施州山重水复,沟壑纵横,旧时不通公路,只有条条青石板路穿山越岭,爬坡过河。而将条条青石板路在沟壑山涧连接起来的就是风雨桥。

恩施州的风雨桥大多由桥墩、桥面、桥廊、桥亭和桥顶组成,除桥墩外,全用木料建造。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精密。桥墩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两旁是桥廊,设有栏杆、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桥顶盖有坚硬严实的黑瓦,建有数个高出桥身的数层飞檐翅角楼亭,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雕龙绘凤,人物山水,飞禽走兽,形象诙谐洒脱,栩栩如生。

恩施州的风雨桥,虽年代久远,但很多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利川市境内的毛坝风雨桥, 建于公元1808年,距今已200余年。桥全长32.5米,桥面宽3米,高40米。该桥全用木料建成,至今仍奇迹般屹立不倒,为行人和当地村民畅行于青山两岸而默默地遮风挡雨。咸丰县境内的十字路风雨桥,建于1916年。桥身全长63.4米,宽4.2米,通高8.78米。桥上是两层楼阁式的青色瓦面,脊梁的正中是一座宝塔式的亭阁,瓦檐重重,周围四条昂首欲飞的青龙仰望着东西南北,龙嘴里含着红色的宝珠,四条龙尾绕成塔顶,好似一台大轿行走在桥的中央。桥面用木板铺就,下面由很多巨型圆木固定在桥墩上支撑,整个桥身结实、牢固,桥面平坦舒适。桥廊13间,亭廊相连,两边有漂亮的护栏,紧靠护栏的是条形长凳。

桥下有3座梭子形的桥墩,墩与墩之间净跨10米,都是由巨大的石头砌成,任凭河水冲刷,桥墩依然坚固如初。一座座风格独特的风雨桥,横跨溪河,傲立苍穹,延二三百年而不损,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

在恩施州,无论是村头还是山野,在溪河之上大都建有风雨桥。村民们走亲访友,赶集逛街,耕田锄草,肩挑背扛,都要经过风雨桥。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密林掩映的风雨桥,坐在两廊边的长凳之上,就可听到桥下那流水清音,即便是匆匆过桥,也能听到那悠扬宛转的深山鸟语。天上云卷云舒,山间风来雨去,只有在风雨桥上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走累了在桥上歇脚,天热了在桥上乘凉,口渴了在桥上喝茶,下雨了在桥上避雨,闲暇时还可在桥上读书、聊天、话家常。这类木质结构长廊式桥梁建筑,不仅具有普通桥梁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的观赏价值,它不仅为行人和村民提供交通便利,同时也是当地人们说古道今、休息娱乐的理想去处,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恩施州的风雨桥,是恩施州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恩施州民族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木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是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根据恩施新闻网有关资料整理)

【阅读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恩施州的风雨桥,文章主要介绍了风雨桥的哪些内容?

2.2段说明了恩施州的风雨桥的哪些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3段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本段介绍十字路风雨桥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案】1.本文主要介绍了恩施州的风雨桥的历史悠久、结构造型、交通、观赏及文化艺术价值。

2.1)除桥墩外全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以榫衔接;(2)桥面用木板铺就;(3)长廊式走道;(4)桥顶盖黑瓦,建有数层楼亭;(5)长廊和楼亭瓦檐头雕绘形象。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二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

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

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船舶多达4000余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到约1800头。

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可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串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81月,有删改)

【阅读思考】

1.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文章第3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 8段中加点词语全部无论…………”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1)外海快速筑岛技术;(2)深埋沉管隧道半刚性结构技术;(3)岸上预制,海上组装的施工方式(搭积木的建造方式);(4)白海豚保护措施。

2. 作诠释。简要解说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的内容,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了大桥的设计特点。

3.“无论…………”照应了前文的全部一词,强调了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都是在岸上整件制造的,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


更多增值服务,请点击 [下载] 筛选,精彩不容错过。